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知名電子支付業者「街口」7月時與泰山公司之間爆發股權投資糾紛,引發消費者、商家對街口支付的營運產生疑慮,進而出現用戶的恐慌停用潮、提領潮,如今事件方興未艾,又傳出600萬筆用戶個資疑似外洩,包括用戶的ID、手機門號、身分證照片、銀行資料等重要資訊都流到暗網,其中甚至涉及多位網紅與藝人個資,讓街口再次躍上媒體版面。
事實上,街口的個資外洩並非個案,而是當前民進黨執政的治理模式縮影,據傳有加密通訊群組還出現了「Special thanks to 台灣當局數位發展部」,譏諷意味十足,顯見資安城牆已自動降下城門,而街口支付只是最後一根稻草。7年來,從健保、戶役政到簡訊實聯制,9000萬筆個資外洩,平均每位公民被「賣掉」4次,民進黨的SOP始終只有5個字:「請業者說明」。
資安裸奔:156億預算為何買不回一張防火牆?
2019-2025年,民進黨把「資安預算」從47億提升到156億,然而7成卻用在嘉年華、懶人包與「資安熊」玩偶;真正投入源碼審計、紅隊演練的不到3%,且同一批承包商既寫程式又驗程式,等同於「車庫裡的車自己驗」;再加上集中化大數據平台把戶役政、健保、地政全綁在同一雲端,駭客只要打開一扇窗,就能俯瞰全島。街口事件後,金管會只會說「請民眾提高警覺」,等同於要人民自立自強。
街口資料包流出後,十天內全台金融機構通報「偽冒申貸」1,800件,最高單筆被盜領480萬元;「假檢警」詐騙月增73%,受損金額2.1億元;「幽靈住院」詐保案讓保險業者提高保費6%至12%,全民共同承擔民進黨失能的風險溢價。當駭客能以「感謝台灣當局數位發展部」作為行銷文案,意味台灣的信用已被標售,而買家一定不是台灣人民。
除資料裸奔之外,民進黨更把能源命脈置若罔聞,為了兌現「2025非核家園」政治時程,核電占比從12%壓到0%,備轉容量率靠「天然氣+石腦油」硬撐。2025上半年,台灣自俄羅斯進口石腦油190萬噸、13億美元,一躍成「全球第一大客戶」;莫斯科被制裁,歐盟不敢買,台灣搶著接盤,經濟部卻說「廠商商業行為」,忘了中油、台塑化董事全是官派。
此外,綠電承諾同樣跳票:離岸風機國產化率僅58%,太陽光電卡在「生態檢核」與農地違爭議。結果電價3年3漲、碳排不减反增,最後再被歐盟碳邊境稅卡脖子,民眾先替「非核」付電費,再替「排碳」付罰款,這不是能源轉型,是能源轉帳。
至於花蓮光復的堰塞湖人禍,更一樣出現「政治前置、治理後置」的情況,8月花蓮堰塞湖潰堤前2個月,立法院已提案開挖溢洪道,農業部回「無立即危險」;颱風警報發布後,民進黨忙「大罷免」連署,地方忙「程序請購」,最後一刻才緊急撤離,災民在泥巴裡自救,官員帶直播團隊勘災,直播結束就離開。
堰塞湖潰堤後,重建經費3.5億元躺在台灣當局國庫,鄉公所申請流程要通過環評、水保、文化資產三大審查,光是「初審」就耗掉47個工作天;等到「決標」與「施工」,災民已在帳篷過冬。中央標榜「程序正義」,實際是「程序懲罰」,用公文壓死災民,用流程掩蓋失職。
通稅與通膨:關稅壁壘變成全民壁壘
說回全球經濟發展現況,目前小麥回檔30%,但台灣麵粉卻照漲,因「關稅配額」保護本土小麥(台灣沒種小麥);進口蛋關稅卡關,蛋荒拖四個月,零售價從32元飆到68元;被美國「232鋼鋁稅」報復,經濟部「柔性勸導」業者自行吸收,成本轉嫁房價、車價、家電。民進黨用「保護農民」包裝,實際上是「保護稅收」,讓消費者替關稅壁壘付帳。
台灣採購俄油佔全球出口量 8%,一旦歐盟擴大制裁或美國《CAATSA》擴及能源,運輸航線與信用狀將立即被卡脖子。民進黨以「廠商商業行為」推責,卻忘了中油、台塑化董事全是官派,採購合約須報經濟部核定。把能源安全綁在制裁名單上,等於替民眾預訂下一場「斷氣危機」。
民進黨常標榜「顧民生」,卻讓民眾同時承受「4重剝削」:資料被賣、電費被漲、災後自救、關稅轉嫁。2025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僅回升2.1%,但電價3年累漲18%、蛋價最高漲110%、保費平均漲8%;當薪資增幅追不上風險溢價,「顧民生」淪為空洞口號,實質是「顧選票、顧廠商、顧口號」,唯獨不顧民眾荷包。
街口血崩、俄油輸血、堰塞湖人禍,可以說都是同一套劇本:事前口號、事後推託、預算加碼、責任歸零。民眾把風險交給賴清德政府,換來的卻是「自己看著辦」。當156億買不回一張防火牆、當13億美元只能買到敵國石腦油、當3.5億重建費卡在公文旅行,這張契約就該重新談判,2026地方選舉、2028大選,選民手上還有最後一道防火牆:開資安預算與第三方稽核;檢討集中資料庫,導入零信任;重新盤點能源配比,以安全低價為先;簡化防災流程,把救命時間還給災民;凍漲民生電價,解除關稅壁壘,讓薪資追得上風險。畢竟,街口不會是最後一次警報,俄油不會是最後一根稻草,花蓮也不會是最後一場人禍。真正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選民在投票日按下「終止失靈」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