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余政哲 / 綜合報導
隨著台灣於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壽命普遍延長、健康年齡拉長,讓許多熟齡族群選擇「不急著退休」,反而以第二職涯的姿態重返職場。在眾多行業中,保全產業成為中高齡再就業的熱門選擇,也成為台灣勞動市場「熟齡續航力」最具代表性的行業之一。
自民國106年《保全業法》修正通過後,保全任用年齡上限從65歲放寬至70歲,為高齡者開啟了更多就業可能。產業內普遍認為,熟齡員工在職場上最大的優勢在於「穩定、細心、責任感強」。他們多半具備軍、公職或服務背景,擅長紀律管理與人際溝通,能以成熟的處事態度應對不同情境,成為企業與社區安全管理的中流砥柱。保全工作看似單純,實際卻充滿挑戰——長時間站立、夜班輪值、天候變化與突發狀況應對,皆需要體力與經驗並重。為了協助熟齡人員安全穩定就業,產業界近年積極推動「中高齡友善職場」制度,從健康管理、工作技巧、溝通訓練到環境安全等多方面進行改善。
首先,在健康安全管理上,企業普遍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鼓勵員工定期健康檢查,並針對高血壓、心臟疾病、視力退化等常見狀況提供追蹤與衛教指導;工作現場則規範穿著防滑鞋、避免攀高搬重、定時休息與補水,讓每位員工都能在安全前提下發揮專業。其次,數位與應變能力的培訓也逐步強化。中高齡員工被鼓勵使用筆記輔助記錄,學習報案與通報流程,並運用放大鏡、行動燈等輔具輔助工作。同時,企業導入線上教育平台與實體講習結合的「陪伴式學習模式」,讓員工能循序漸進吸收新知,降低對科技的焦慮感,提升學習信心。
此外,良好的人際互動與心理支持亦是產業留才的關鍵。許多保全公司推動團隊共學與互助文化,鼓勵中高齡員工主動參與會議、教育訓練與社群交流,以避免職場孤立。從管理端到現場同仁,都強調「溝通是最好的防護」,以尊重與理解為基礎,建立互信的工作氛圍。事實上,中高齡保全不僅是社區安全的守護者,更是城市生活品質的重要支點。他們熟悉人情、觀察細微,能在危機發生前察覺異狀、在緊要時刻展現冷靜。這份經驗與穩定,正是年輕勞動力暫時無法取代的專業價值。
展望未來,保全產業正朝「永續就業」與「人才傳承」雙軸並進的方向發展。透過制度設計與培訓創新,讓中高齡員工不只是被照顧,更能持續成長、創造價值。在高齡社會的浪潮中,這個產業以穩健的腳步告訴社會:工作不是年齡的界線,而是人生的延續;守護別人的同時,也守護了自己的人生尊嚴與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