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喬智/綜合報導
近日,台中梧棲一處養豬場傳出死亡豬隻檢出非洲豬瘟陽性反應,引發中央與地方政府高度警戒,農業部緊急啟動防疫機制,雲林、嘉義、台中、彰化、屏東等養豬重鎮亦迅速召開應變會議,祭出豬隻移動管制、化製車消毒等措施。疫情警報拉響,也讓許多既有的畜牧產業議題重新浮上檯面,其中雲林三家化製廠屢飄惡臭的問題,再次成為民眾關注焦點。
雲林三家化製廠屢遭投訴惡臭汙染
雲林縣長張麗善23日主持「非洲豬瘟緊急應變會議」,宣布啟動3000萬元防疫專案基金,並委請縣內三家化製廠全力支援病死豬隻處理作業,此舉雖有助防疫,但也讓原本就飽受惡臭困擾的居民更加難受,化製廠的存在與運作,成為防疫與環境之間的拉鋸戰。
化製廠在養豬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負責處理病死畜禽與屠宰下腳料,是防疫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多年來雲林縣褒忠、水林、元長三地的化製廠,屢遭民眾投訴惡臭汙染,記者今(24日)早實地走訪褒忠鄉金海龍化製廠,天剛亮廠區已開始作業,下風處確實瀰漫著明顯氣味,而附近農田一位正在農忙的在地居民也在受訪時表示:「這個臭味聞久就反胃,已經很多年了,環保局也來過,但沒改善。」

▲化製廠四周雖多為農田,但難聞氣味仍會飄至數公里外,對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莫大影響。(圖/李喬智拍攝)
雲林縣府啟動改善輔導然惡臭仍在
根據受訪居民說法,化製廠不只收雲林縣內的病死豬,也處理外縣市的畜禽殘渣,車輛進出頻繁、臭味隨風飄散,影響生活品質。環保單位雖曾派員監測,設置偵測儀器,但臭味問題依舊如影隨形。民眾投訴後,臭味短暫消失,隔日又再度回來,形成「投訴—消失—再現」的循環。記者於光復連假期間到場,發現廠區照常運作,且清晨6點多天剛亮,幾支煙囪就都冒起白煙,顯見處理量之大。
雲林縣目前有金海龍、大勝及暢展等3家化製廠,但暢展因於2022年6月發生火災後投入重建,原處理的化製物轉由金海龍處理,使金海龍處理負荷量大增;此外,雲林縣政府也在暢展火災後啟動輔導計畫,協助重建負壓密閉廠房,並加裝鍋爐防治設備,藉以降低臭味排放,足可說明難聞的氣味事實上是有方法可以解決的。
盼化製廠異味逸散問題終能獲得解決
環保局報告指出,化製場異味主要來自原料堆置區的斃死畜禽與下腳料,運送過程無冷凍系統易產生腐臭味,除建議業者全程冷鏈運送,並改建為負壓密閉式廠房,以防異味逸散。然而,目前看來改善進度緩慢,民眾仍需忍受惡臭侵擾。
雖然化製廠飄臭問題長年未解,但其存在對畜牧產業而言仍屬必要,在非洲豬瘟防疫戰役中,化製廠是處理病死豬隻的最後防線,如何在兼顧防疫與環境之間取得平衡,考驗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智慧。期盼疫情平息後,相關單位能持續關注化製廠排放問題,協助業者升級設備,讓民眾遠離惡臭,也讓畜牧產業走向永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