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今周刊》第九屆新能源國際論壇在8/13日圓滿落幕,此次以「綠電2.0+ 能源革命新時代」為題,聚焦三大核心議題「多元綠能發展」、「深度節能與電網建設」、以及「綠電市場自由化與企業參與」,邀集政府、國際專家、關鍵企業共同對話,為企業在能源轉型上提供新思維及解方。
經濟部長郭智輝致詞時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總署2024年《世界能源展望》,若要達成全球淨零排放目標,2030年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結構中必須達到52%,顯示綠電已成全球能源發展主流。因應未來半導體與AI產業增加的用電需求,政府將持續投入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積極開發地熱等具潛力的綠能,同時推動深度節能、加強儲能與提升電網韌性,確保電力供應穩定且可持續。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表示,深度節能實現產業競爭力與淨零雙贏,至2027年將投入353億元推動深度節能,促進節電206億度,約等同省下全國8%的用電量。其中,針對用電量佔全國60%的大型產業用戶,將提高強制性節電規範,並提供投資誘因及推動能源技術服務業(ESCO)協助節電;中小型用戶則透過效率管理、導入ESCO,並加強節電輔導。
▲經濟部長郭智輝致詞時強調,綠電已成全球能源發展主流。(圖/主辦單位提供)
SolarNRG Philippines 執行長 Mike M. Consenheim 分享跨歐亞綠電合作模式,2024年他們與台灣雲豹能源合作成立 SolarX Development Corp,推出「Power Supply Agreement(PSA)」模式。短短一年,SolarX 開發專案逾40MW,預計三年突破100MW。
勤業眾信電力、公共事業與再生能源產業負責人林孟衞表示,當企業的風電與光電幾乎已買盡,且節能措施也接近極限時,氫能與地熱成為非常適合台灣發展的基載能源。特別是氫能,不僅能為科技業提供穩定的基載綠電,還可讓台灣在氫能供應鏈各環節扮演關鍵角色。
日益智能董事長蔡忠志表示,全球購買綠電已經超過46GW,綠電需求呈現指數性成長,沒有足夠的綠電憑證,很有可能被轉單。因此,提供符合RE100的綠電再生能源憑證、強化企業永續與競爭力、提高品牌價值、提升電力穩定性。
台達能源總經理張立業表示,隨著全球R100倡議(100%再生能源)和更嚴格的「24/7 CFE」(全天候無碳能源)綠電匹配要求,企業購買綠電已不再是「有買就好」,而是必須「買對」。面對 AI 浪潮帶來的用電增加,企業如何掌握數據、精準匹配發電與用電時段,提前制定策略,成為新一輪競爭與成本管理的重要挑戰。
「台灣不缺電,缺乏的是韌性電網。」衆崴能源總經理陳美華直言,如何有效輸配電、儲能,也和發電一樣是台灣重要課題。再生能源容易受到季節性影響,綠電必須搭配電網、儲能設備,才能提高電網韌性。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則表示,太陽光電不僅能有發電加成,更能替偏鄉提升就業、產值加值、農業產值也不會減少,甚至能替旅遊加分。如何友善調查、支架不要太密集、預留生物發展空間、不要擾動土壤,這些是目前寶晶能源,他也希望全都有相同標準,以此提高農民對太陽光電的接受度。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表示,在全球先進國家推動淨零碳排的趨勢下,台灣必須「帶著鋼盔往前衝」,提早布局再生能源。(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灣和暄綠能總經理王文蔚則表示,能源策略要兼顧高自主性、低碳永續、安全穩定、社會共識四大要素,因此,再生能源是完全國內自主,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能源組合」選項。王文蔚也無奈坦言,國內對於能源政策缺乏良性溝通、難有社會共識。泛政治化、標籤化,甚至成為政治手段。
大亞集團協同能源副董事長劉志鵬分享,大亞集團成立70年,是老牌電線、電纜廠商,靠著一根電纜,串接起台灣的能源。如今,大亞集團打造「數位孿生科技」,協助企業施作前,能預先驗證電廠、電網,並針對不同場景預先模擬。
天能綠電總經理唐亞聖認為,綠電不再只是減碳的工具,而是企業保持永續、維持競爭力的必要投資,從「選擇題」變為「必選題」。他也點出,這也讓中小企業痛點不再是「買不到綠電」。而是如何碳盤查、如何洞悉國際局勢、了解綠電價格,甚至該如何簽下一紙低風險的購電合約。
永豐餘投控董事長葉惠青表示,他們從造紙業跨足智慧能源,發展木質素發電、沼氣發電等多元生質能技術,並將「整合碳管理」納入智慧能源策略,投入儲能系統。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表示,今周刊長期關注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每年均以封面故事追蹤綠電商機與電網挑戰。雖然台灣再生能源進度尚未達預期,但在全球先進國家推動淨零碳排的趨勢下,我們必須「帶著鋼盔往前衝」,提早布局再生能源。這個領域既充滿機會,也面臨諸多挑戰,唯有建構韌性的能源體系,台灣才能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