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青琪/雲林報導
「2025第三屆TWBA台灣生物多樣性獎」揭曉,雲林縣獨占鰲頭,成為地方政府中獲獎數之最,展現雲林縣在生物多樣性實務推動上的卓越成果與治理能量。獲獎項目有雲林縣政府水利處推動的「雲林溪上中下游整體水環境與景觀改善工程」,榮獲非營利事業組金級;古坑鄉華南實驗國民小學則榮獲非營利事業組銅級肯定。
雲林縣政府水利處推動之「雲林溪上中下游整體水環境與景觀改善工程」,以其具創新性、生態性與共融性的整體河川治理策略,榮獲非營利事業組金級,為雲林縣政府長年耕耘水環境永續的最佳成果展現。雲林溪為斗六市區重要水體,曾因長期污染而遭加蓋、轉作停車場及污水渠道,導致人水隔離與生態惡化。縣府自2016年起展開掀蓋與整治工程,採用「截流污水、復育生態」雙軌策略,歷時多年,成功重塑全長2.8公里河段,建構集防洪、生態、文化與休憩功能於一體的藍綠帶核心區。工程中導入多孔隙護岸、生態島、低矮堰體、人工濕地及透水鋪面等友善設施,顯著提升都市氣候韌性與棲地多樣性。
經多年監測,溪域植物種類由131種增至176種,鳥類由28種增至40種,魚類從3種提升為8種,並吸引小白鷺、翠鳥、紅冠水雞與螢火蟲等物種重現溪畔,城市生態系統復育成效斐然。同時,該計畫廣納公民參與,五年內舉辦逾300場導覽、市集、論壇與走讀活動,並與居民共同擬定《雲林溪市民宣言》,攜手推動水資源保護與流域文化保存,實踐社區共治、共榮的永續治理精神。
▲「雲林溪上中下游整體水環境與景觀改善工程」,以其具創新性、生態性與共融性的整體河川治理策略,創造豐富多樣生態。(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此外,古坑鄉華南實驗國民小學以其長期深耕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成果,榮獲銅級肯定。學校以「教育即生態行動」為核心理念,推動以社區為本、以生態為軸的創新教學,建構具有地方特色與可擴散性的教育模式。透過「共生田」生態農場復育、融合文化的「里山三祭」、學生自編教材與繪本等方式,串聯「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價值,培育具永續素養的新世代。
目前已累計調查記錄超過1,115種野生動植物、6,462筆觀察資料,並成功復育林鵰、鳳頭蒼鷹等珍稀物種。學校戶外教學空間亦成為結合學習與棲地保育的「戶外生態教室」。華南實小並持續深化與國際里山倡議(IPSI)等組織連結,推動永續農業、文化傳承與跨國交流,使教育現場成為永續行動的關鍵基地。
雲林縣政府表示,該縣於本屆生物多樣性獎項中獲得兩項重大殊榮,總獲獎數榮登全國第一,足見縣府長年在教育、生態與水環境等面向的深度耕耘與創新實踐。未來將持續推動藍綠帶建設、歷史空間活化、社區參與治理與生態教育深化,擴大公私部門合作,共同打造「人與自然共生」、「永續世代共榮」的雲林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