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添富/宜蘭報導
「家長的陪伴與投入,是幫助孩子邁向健康最強大的後盾!」一名8歲的李姓男童,因病毒感染罹患腎病症候群,必須長期服藥,在家人全力支持下,打破了「類固醇必胖」的迷思,不僅成功控制體重,還逆轉原本的肥胖狀況,重拾運動熱情與自信,成為兒童健康生活的典範。
羅東博愛醫院指出,受飲食與生活風氣影響,國人肥胖比例日益上升,李姓男童在小學三年級7歲時BMI已達24.8,屬於明顯的肥胖等級。他在爸爸與阿嬤的陪伴下,來到羅東博愛醫院兒童及青少年健康體位門診,希望透過專業協助,逐步回到健康體位。
小兒科張雲傑醫師表示,初診時李小弟對運動興趣缺缺、飲食習慣不良,自信心也較低。團隊先評估其運動量、睡眠品質與身體組成,並結合營養師資源,為他規劃每日均衡三餐,同時安排每月回診追蹤。張醫師強調:「兒童減重不只是看體重數字,更需要整個家庭一起投入與改變。」
為了實踐這樣的生活型態改變,李小弟的爸爸身體力行,陪孩子跑步、游泳,假日也一起打棒球。起初排斥運動的李小弟,漸漸開始主動拉著爸爸一起出門運動,甚至開心地報名參加學校的棒球社團,臉上的笑容和眼神中的自信,都是最好的見證。
去年李小弟卻罹患腎病症候群,需長期服用類固醇。張雲傑醫師坦言,當時團隊的第一個擔憂,就是是否會因此導致復胖:「類固醇會讓人食慾大增、容易水腫,對兒童來說是一大挑戰。」然而,半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李小弟的生活型態已深植家庭之中。即使進入服藥階段,他仍能維持穩定體重,無明顯水腫或復胖情形。
張雲傑醫師感動地說:「這個家庭的支持系統非常健全,孩子不只學會自律,家人也以身作則,讓新的健康生活方式真正落地。」李小弟的經歷,不僅是醫療介入的成功,更是家庭力量的最佳展現,張醫師也特別提醒,兒童及青少年肥胖除了增加身體負擔,也可能影響社交與心理健康,且兒童減重的藥物選擇有限,最有效的方法仍是透過飲食與運動教育,建立全家的健康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