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文博/台南報導
台南一中博物館學課程結合學生創意與師資專業,於校內竹園岡文物館及小禮堂北側庭園推出「石光荏苒」特展,展現石質器物的歷史演變、技藝文化及其現代應用,此項特展是博物館學課程的教學成果,亦是多元選修課程的實踐,讓學生在課程中深入了解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
統籌策展的董怡君老師表示,「石光荏苒」特展匯集了古代與現代的石質文物,包括舉石、石獅、石鎖、石輪及古代的農業加工器具,展示了石器技術的歷史發展,以及不同時代中的文化象徵意涵;例如,展覽中的石獅,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守護與吉祥的意義,石鎖則應用在古代武術訓練及健身中;舉石則是明清武科舉的考試項目,應試者要用雙手將舉石抬至胸口的高度,才算過關;而古代製糖用的石輪,則在台灣早期農業與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反映了傳統工藝如何滿足當時的經濟與生活需求。
參與展覽的師生還運用3D建模技術,重現文物的細節,並設計互動教具,使展覽兼具教育與趣味性,日治時期南一中校園內原有一座石燈龍,後來部分元件在時代洪流中遺失,為重現石燈籠原貌,學生翻閱校史資料、精密測量繪圖,並由生活科技科莊淑如老師以3D建模技術,將石燈籠的六個部件拆解,列印後組裝,完成約90cm高的石燈籠模型;最後由美術科黃逸民老師以細膩的手工技法上色,完成的「復刻版3D 列印石燈籠」,不僅重現了傳統日式庭園的文化精髓,也展現了藝術與科技交融的創新成果,賦予石燈籠嶄新的生命力。
而數學科蔡仲彬老師則從石燈籠的六個部件發想,將文物結構特點與數學邏輯相結合,設計出石燈籠六角拼圖與立方體積木兩項益智遊戲,透過邏輯推演與空間想像,發現石燈籠中隱藏的對稱與排列之美,充滿趣味與啟發。參觀展覽的日本青陵高校教師也親自參與,直呼有趣,也很有挑戰性。
南一中廖財固校長表示,博物館學課程強調理論與實作的結合,培養學生跨學科的分析能力與合作精神,在跨領域教師的指導下,115級洪健智、鄧恆昇等20位學生從文物研究、展覽策劃到成果展示,完整經歷了文化資產活化的全過程。本次展覽正是該課程在教學與創作上的具體成果,為學生提供了一次與文化遺產深度互動的機會。
南一中圖書館主任謝承霖談到,博物館學課程感謝台南各大博物館的協助與支援,「石光荏苒」開幕時,台灣歷史博物館張隆志館長,以及成大博物館陳文松副館長皆蒞臨共襄盛舉,展期自即日起至2024年12月19日(四),每日 09:00~16:00,主展區在人文教育大樓,另有石燈籠展區,位於小禮堂北側涼亭區,邀請各位市民朋友一同穿越時間,感受石質文物的沉思與美學。透過探索歷史,了解石器文化的多樣與深度,展現其在現代生活中的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