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2025年11月5日至6日「2025年臺北市身障就業國際論壇 × 人力資源發展國際研討會」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盛大登場,論壇以「多元共融與障礙就業」為核心議題,結合實體與線上直播同步進行,2天的論壇活動現場超過400位與會者、線上參與也突破600多人次。
此次論壇邀集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及台灣等地的重量級專家、企業代表與非營利組織夥伴,共同探討「DEIA對國際身障就業多元發展與影響」及「身障就業新模式」兩大主軸,從政策、實務與社會創新角度出發,勾勒出更具包容力與永續性的全球就業藍圖。

▲「2025年臺北市身障就業國際論壇×人力資源發展國際研討會」美國康乃爾大學Susanne M. Bruyere 教授演講。(圖/主辦單位提供)
第一天的演講有來自美國康乃爾大學的Susanne M. Bruyere 教授以「促進身心障礙人士就業:美國公共政策與職場實踐」為題,指出「障礙者就業不只是社會責任,更是企業永續競爭力的核心」,也提到企業高層支持身心障礙員工進用將起到關鍵性決策;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教授 Anica Zeyen 向與會者介紹歐盟國家於身障就業政策主要4種類型,Activation Model(激勵型模式)、Quota Model(定額進用模式)、Structural Approaches Model (結構化模式)及Social Economy Model (社會經濟模式),Anica教授建議激勵式模式需要結合鼓勵身障者找工作的措施,搭配結構化政策的共融,也就是鼓勵身障者找工作,必須搭配多元化的配套措施。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陳昆鴻處長談到在多 臺北市政府長期促進身心障礙就業,與社會團體緊密合作落實執行各項政策服務,協助企業足額進用身心障礙員工,打造友善多元的職場環境。
論壇第2主題「身障就業新模式」的實踐與創新,首先由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野崎智仁副教授介紹,NPO與企業協作推動地方共融的案例,提供身心障礙者安心工作環境,且進入社區共同發展,展現社會創新的力量;若水國際陳潔如執行長與日本丹青社岡崎勝久統合部長分享跨國BIM數位職能合作計畫展現身障員工體現的非凡職能,示範科技與共融的完美結合;喜憨兒基金會楊琇雁副執行長介紹與華碩合作的烘焙屋共融模式,實現企業、基金會與員工三贏局面;陽光基金會王顧婷站長與長沂國際沈君芳執行副總 展示「心加油模式」的全方位職能訓練系統,協助障礙者循序培養就業力,並拓展多元職涯,;勝利基金會張英樹執行長與全家便利商店吳采樺部長共同介紹全台首創的身障團隊經營便利商店,超過400位身心障礙者成為便利商店的員工,並培養聽障員工取得加盟資格,成為社會共融的亮眼典範。
論壇第二天的主題是「企業促進多元共融的人力資源策略與經驗」,先由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助理教授Chang-kyu Kwon主講,強調真正的包容文化在於讓員工無需掩飾自身特質或身分,而能安心展現真實自我,這樣的環境才能激發創新與持續成長;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型教授Kelly Nye-Lengerman分享,聘用身心障礙者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更能帶來創新與經濟效益。她指出,身心障礙人才是龐大而未被充分利用的勞動力資源,透過包容性招聘與合理調整,企業可同時強化競爭力與品牌形象,實踐真正的永續發展。

▲「2025年臺北市身障就業國際論壇×人力資源發展國際研討會」全體大合照。(圖/主辦單位提供)
日本三得利株式會社企業協同中心資深經理木村 彩(Aya Kimura)、星宇航空人力資源室經理許致偉及台北國泰萬怡酒店人力資源主任黃偉銘,從人力資源實務角度切入,在缺工的時代,身心障礙勞動力資源具有相當潛力,透過具體案例分享,進用身心障礙者可能會發生的情形以及溝通解決的過程,如何創造「以人為本」友善企業文化,同時強調企業的「合理調整」措施,不單是為了某位身心障礙員工,而是需要考量通用性,可適用於在職或未來進用的員工,體現職場友善及共融。
論壇最後,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與高齡福祉研究所教授吳亭芳主持焦點對談,綜合各界觀點,呼籲企業與政策單位持續深化身心障礙者就業支持系統,讓包容不僅是一種理念,而是能實際落地的職場實踐。
論壇與會專家透過實際的案例與研究,顯示企業發掘身心障礙員工的潛質,對於企業發展產生長遠的良好影響。期待企業及社會逐步重視落實DEIA,創造共融良善的組織文化,尊重每一位個體是推動共融的關鍵,給予每個人的支持,社會的公平與包容才能長久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