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灣的急診或病房,經常可看見人力緊繃、病床滿載等情況。從醫護人員的經驗,以及各種研究與報導,都顯示目前台灣醫療體系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現象也提醒我們,必須深入檢視醫療結構,尋找可持續的改善之道。
臺安醫院教學研究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的林毅欣主任有感於台灣醫療狀況,近日在《台灣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JFMA)投稿,特別探討了當前醫療生態的困境與永續經營。現在台灣醫療體系,不只面臨病床短缺和護理人力流失,更有深層的結構性問題需要被正視,也是思考台灣醫療未來方向的關鍵時刻。
台灣護理人力瓶頸一:護病比失衡導致職業倦怠
林毅欣指出,台灣的護理人員需經過嚴格的教育訓練、國家執照考試,以及持續的在職培訓。他們承受巨大的工作量,有些急診護理人員的護病比甚至高達 1:15,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標準,這可能造成護理師們嚴重的職業倦怠,並導致每年約12%的流失率。他強調:「僅提高薪資,而不解決人員配置比例問題、恢復護士的職業自主權」,是無法根本改善護理人員職業幻滅,甚至出走的醫護困境。
台灣護理人力瓶頸二:外籍護理人員招聘限制多
有些國家會透過招募外籍護理人員來緩解本地人力不足,但台灣的地緣政治與非英語環境,卻使得這條路的發展多處受限。
在美國,有27%的註冊護理人員出生於外國;在英國,28%的國民保健署(NHS)護理人員並非英籍。然而,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動輒緊張的政治局勢,無形中阻礙了文化背景相近的護理人員招聘可能,以及台灣的非英語工作環境,也使東南亞人才卻步。此外,現行法規將受過外國訓練的護理人員限制在長期照護崗位,難以緩解醫院的急迫人力需求。

借鏡國外長期照護制度改變結構性限制
反觀日本,數十年前也曾面臨與今日台灣類似的挑戰:老齡化社會、英語能力有限,移民管道不暢。但他們在2000年推行強制性的長期照護保險(LTCI)制度,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鑑的模式。
該制度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銀髮村」、居家訪視服務,以及人工智慧輔助支援的穩定資金機制,減輕了醫院負擔,並為護理專業開創了新的職涯路徑。台灣可從此模式中學習,來因應這些結構性限制。
林毅欣建議,要培養獨特的台灣醫療專業願景,政策必須落實公平機會、提供有尊嚴的執業環境,以及創新的職涯發展途徑。醫療投資不只是成本,更是國家韌性的重要支撐,也是維繫台灣未來醫療人力的關鍵。